女性秋季养护子宫的18大点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10/12 来源:医网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 秋季气温逐渐降下来,虽说秋冻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对女性来说,冻得不对可能会导致子宫受寒,引起月经不调,影响正常孕育。

   秋季气温逐渐降下来,虽说秋冻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对女性来说,冻得不对可能会导致子宫受寒,引起月经不调,影响正常孕育。

  女人身体最怕冷的器官是什么?是子宫。子宫温暖,体内气血运行通畅,按时盈亏,经期如常。如果子宫受寒邪困扰,就会引发月经不调,影响正常的受孕生育,还会让你的容颜早衰,出现色斑、皮肤粗糙等现象!

  秋季子宫受寒,小心变黄脸婆

  天气一天天转冷,受月经不调、痛经、炎症复发等疾病困扰的女性越来越多,也有许多女性在寒冷天气易出现体虚乏力、手脚冰凉、皮肤干涩、色斑增多等各类早衰症状。

  中医常说的“宫寒”,指的就是子宫因受寒邪而呈现的功能严重低下的状态。除了不孕不育,宫寒还会导致痛经、黄褐斑增多、性欲降低等各种症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子宫暖,气色好;子宫寒,疾病生。”

  一旦宫寒,身体的表现可能首先是痛经,子宫受寒多吸了几口凉气,马上出现神经抽搐。然后是脸上的黄褐斑和经期延迟。寒冷就会懒于工作,皮肤上堆积的代谢废弃物没人打扫,越来越多,色斑旋即而来,而月经来潮则因为无人主持,一再推托不露面。

  1. 激素惹祸,谨慎拜访美容院

  如果你还不到35岁,月经正常、皮肤光滑,就不要频繁去美容院。

  很多美容院为了追求“速白”效果,在自制的所谓“天然”面膜等产品中加入大量雌激素,会使子宫壁韧性降低、变得薄弱。

  如果一定要去美容院,可以自己带保养品去,这样就不用顾虑产品中的激素超标。

  2. 吃深海鱼呵护子宫

  吃鱼的女人美到老!

  法国医学专家说,秋刀鱼、金枪鱼等深海鱼类中含大量OMEGA-3脂肪酸,能抑制女性体内前列腺素分泌量。

  前列腺素是一种让子宫收缩、肌肉痉挛的脂肪酸,前列腺素分泌越少,35岁后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越小。

  3. 每周游泳两小时提升宫缩力

  游泳不仅能减肥,对子宫更有好处!

  运动医学专家说,游泳是锻炼子宫的最有效运动方式。

  只要保证每周游泳两小时,宫缩力量就能提高一成以上。宫缩力量增强不仅可以减轻痛经、减缓经期前后腰酸背痛,还能让你将来的分娩也变得轻松许多。

  4. 做子宫体操缓解痛经

  医学专家说,40%的痛经是子宫内膜发育不成熟所致。女性医学专家露西德鲁发明了一套“子宫体操”,试验证实,这套子宫体操可以锻炼宫缩力、催熟子宫。

  子宫体操做法:双膝自然分开,舒适地跪在床上,挺直腰部,向前弯腰让胸部和面部尽量接近床面,保持5分钟。接着平躺在床上,做收腹提臀运动,在空中尽量保持长时间,感觉子宫随身体一起收缩。每周做3次,连续做2个月子宫体操,可以缓解痛经症状。

  5. OL不要坐太久

  比起家庭主妇,OL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率要高21%。

  专家解释,因为七成以上OL每天要在办公室坐超过6小时,久坐加上缺乏正常运动,导致气血循环障碍,引起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以,OL每坐着工作2小时,就站起来走动10分钟,改善因久坐导致的循环不畅。

  6. 玫瑰精油按摩法

  研究发现,长期用玫瑰精油做腰腹按摩,精油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保养宫颈。

  玫瑰精油按摩法:在手上滴2滴按摩用玫瑰精油,微微搓热,用手掌向下推,按摩下腹部数次,再用手掌按摩大腿内侧数次,至微微发热最佳。最后用手掌按揉腰骶部数次,轻揉2分钟,让热感传至小腹部。

  7. 为怕冷的子宫保暖

  子宫很怕冷,要注意为它保暖。

  在韩国,未婚女性多半会被妈妈拖着去看中医,做暖宫调理,防范“宫寒”。

  “宫寒”最易发生在月经期,专家建议,每月生理期不要吃生冷食物,最好还能让身体微微发汗,子宫才不会觉得冷。

  8. 喝热柠檬水提高子宫免疫力

  医学研究显示,柠檬有强碱性,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以有效增强女性子宫免疫力。

  专家说,早晨人体对柠檬酸的吸收力最好,因此每天早上喝一杯热柠檬水,可以提高子宫免疫力。注意,一定要喝“热”的哦!

  9. 关注内裤上的白带密码

  白带是正常分泌物,健康白带是胶冻状,清亮、没有异味。如果你发现内裤上的白带很稀,向水一样不成形时,很可能是子宫功能失调的先兆。

  水样白带是细菌生长的温床,这时一定要去医院做专业检查。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31012/980222.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邓燕珍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