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经期带来的种种不适说拜拜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6/29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好朋友”来的那几天身体总是不适,脸上长痘痘,痛经,腰痛等一些症状接踵而来,给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摆脱这些不适呢,小编专门整理了这些小妙招,还您一个舒适的身体。

  “好朋友”来的那几天身体总是不适,脸上长痘痘,痛经,腰痛等一些症状接踵而来,给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摆脱这些不适呢,小编专门整理了这些小妙招,还您一个舒适的身体。

  每个月的那几天,你是否也在承受体重增加、腹部绞痛、脾气暴躁的痛苦?很多女孩每月都在忍受经期带来的种种不适。对于生理期综合征,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来看看COSMO教给你的小诀窍,也许有助于你告别那几天地狱般的感受。

  女性的内分泌由两种激素控制:荷尔蒙和黄体素。荷尔蒙代表雌性激素,而黄体素代表雄性激素。雌性荷尔蒙帮助女性发育、刺激细胞代谢和显现各种女性的生理特征,黄体素帮助稳定子宫和受孕,子宫内膜中含有大量的黄体素。在生理期前的一周,两种激素在体内的含量都开始下降,身体也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表征。你开始进入暴躁期,脾气变坏、没有耐心和易怒。就像一只濒临爆破的气球,只要一根针尖,就能立即爆发。

  随着生理期的到来,黄体素随着子宫内膜的排出而迅速流失,两种激素在体内都达到最低值。你会感觉身体的压力逐步减轻。在随后的4-5天,经血逐渐排净,雌性荷尔蒙迅速增加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排卵期达到最高峰。掌握了女性身体周期的规律,聪明的你就可以不必成为生理期的小奴隶,为每个月的这几天担惊受怕。用生理卫生知识来武装自己,再加上一点点的预见性,我们可以轻松扭转生理期的痛苦,不用再谈“大姨妈”色变啦!

  1 告别情绪波动

  前一分钟你还心情大好,也许突然之间就“晴转阴”,对同事暴躁易怒,对男友大声呵斥。这种情绪波动,就是生理期前体内下降的雌激素和黄体素影响了大脑中负责支配情绪的复合胺等化学物质造成的。

  想要控制情绪,应多吃一些奶酪、酸奶、牛奶以及一些绿色蔬菜等含丰富钙质的食物。研究显示,女性如果长期保持每天1200mg的钙质摄入,就能够确保整个月的情绪平稳。钙质缺乏会导致荷尔蒙下降更加恶化,摄入足够的矿物质才能保证荷尔蒙的稳定和血液中的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你也可以服用一些含钙的多维元素片来保证营养的均衡。

  此外,多喝豆浆,吃豆制品,也有助于增加体内的荷尔蒙含量。

  其次,要注意少吃多餐。在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内要拒绝暴饮暴食。稳定的食物摄入有助于将体内血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而减少因荷尔蒙波动带来的影响。其实想要做到很简单,只对平时的食谱稍加改动就可以。例如:中午不要吃得太饱,下午4点左右茶歇时间吃一点小点心,这也会有助于你减少晚餐摄入的能量。

  2 告别粉刺和痘痘

  生理期前爆发的粉刺是由于体内雌性荷尔蒙比黄体素下降更快,雄性激素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造成的。这会导致皮肤分泌更多的油脂,进而形成毛孔堵塞。与青春期痤疮不同,由于成年女性雌性荷尔蒙在达到顶峰后逐年衰退,这种诱因导致的粉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加严重。调查显示大部分33岁以上的妇女遭遇了比她们20岁前更为严重的粉刺的威胁。

  为了防止堆积的油脂引起粉刺的危险,在生理期前一周你就应该加强对皮肤的清洁。每天用含弱酸性的洗面奶仔细清洗面部两次。有些女孩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避孕药中的雌性荷尔蒙成分会抑制体内的雄性荷尔蒙,你的皮肤因此而看起来不是那么油腻。

  如果粉刺非常严重,可以请医生开一些抑制产生粉刺细菌的抗生素,在生理期到来前一周服用。

  3 告别肥胖

  很多女生还会被生理期水肿所困扰,你的身材在这期间像浸满水的海绵一样,膨胀得连牛仔裤都穿不下了。同理,这也要归咎于雌激素和黄体素偏低所致,你的身体会保持高水分含量,直至生理期结束。

  为了减少身体的肿胀,在生理期前一周要注意减少盐分的摄入。不仅是你的食物中包含的食用盐,也包括任何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盐分的食物,例如汤料、腌肉以及微波食物等。要注意少吃快餐类食品,如汉堡包和炸薯条,少喝咖啡和茶等包含咖啡因的饮料,戒辛辣,戒酒精。这些办法都会让你看起来没那么肿胀。

  此外,尽量多喝一点水,也许听起来不合常理,但其实你喝的水越多,你的身体排泄的水分就越多,你看起来就越轻盈。同样你也需要加强运动,每天保持半个小时的排汗运动,如慢跑或骑自行车,有助于保持心脏健康,也会令你排泄部分浮肿。

  同样,如果水肿达到了需要就医的程度,医生会指导你服用一些含利尿剂的处方药,利尿剂成分有助于你排出多余的水分。但是一定要谨记,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20629/712854.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易美华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