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纤腿有害健康 腿粗更健康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0/1/13 来源:中国健康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美腿”大概算得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对“美腿”做什么样的理解,粗细大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据研究腿围太细对健康有一定危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它的降低而升高。
在时尚界,“美腿”大概算得上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叫做“腿模”。无论对“美腿”做什么样的理解,粗细大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太粗的腿,哪怕光洁如玉,大概也是不能被称为“美腿”的。
而今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项腿围与健康的研究,不知道会不会引起美腿女性的恐慌。虽然我压制住了象小报记者那样写出 “权威医学杂志报道:美腿影响寿命”的冲动,不过那篇论文的结论如果用一句话来,确实是:“当一个人的大腿周长在60厘米以下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它的降低而升高”!
那是一项研究心血管发生风险的研究。起始于1987-1988年,1436名成年男性和1380名成年女性参加了这项研究,他们都没有心血管疾病。在起始的时候,他们身体各方面的指标比如身高、体重、腰围、腿围、脂肪含量、血脂等等被一一记录,而生活方式比如是否吸烟、运动等等也被分类记录。这里所说的“腿围”,是指右大腿紧挨臀沟的周长。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被跟踪记录,而12.5年中的死亡率也被统计。
最后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论男女,都存在一个腿围的临界值,在那个值之下,腿越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而在那个临界值之上,则没有影响。使用不同的统计模型,这个临界值略有差异,大致在55至60厘米之间。所以,研究者把60厘米当作一个分界线,作出了前面所说的结论。
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只能说明两个现象有关,而不能证明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在这个例子里,可能腿围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只是互相伴随,而没有因果关系。人们已经知道有很多身体指标与生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在数据分析中,作者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抽烟、运动、身体重量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腰围、女性更年期、血脂、胆固醇、血压、饮酒、教育背景等等,但是前面所说的结论依然存在。所以论文最后认为,腿围可以用于预测一个人得心血管疾病以及为此英年早逝的风险。对于高风险人群,就可以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特别注意。
$SplitPage$发表这项研究的BMJ是医学领域里个一个权威性非常高的杂志。这项研究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很规范严格,结论也很新颖。从研究的质量上来说,比引起巨大恐慌的“碘盐致癌”要高得多。基于这项研究,时尚女性是不是就要在“健康,还是美丽”的抉择中纠结了呢?
发表这篇论文的同时该杂志还发表了一篇编辑评论,来对这项研究进行专业解读。评论认为,这项研究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腿围和心血管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关系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假象?虽然在统计分析中剔除了人们现在知道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毕竟还可能有未知的因素存在。是不是那些未知的因素导致了这种假象?虽然说总数两千多人的调查也不算小了,但还是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调查来进一步证实。
第二、在生物学上,如何解释腿围小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腿粗的人应该体重更大,而大的体重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是一个基本公认的结论。虽然作者引用了其他人的一项研究,认为腿围小可能导致下肢肌肉减少,而下肢肌肉的不足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超过了体重减小的有利影响。评论者指出,这方面的研究毕竟还很不足,这个理由也就不那么充分。
第三、用这个“腿围”指标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没有实际价值呢?在健康领域,人们已经提出了几个身体指标来做这种预测,比如身体重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臀围的比例、身体脂肪比例、血脂、胆固醇等等。这个新的“腿围”指标是不是比这些已有的指标更加准确呢?
评论者的回答是:“不知道”。这项研究结果也还没有经过检验——即拿去对某个人群做预测,然后与实际情况相比较,所以它的预测是否准确也就无从知晓。
第四、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对于某项指标带来的风险,我们除了关心“有没有”,还需要关心“有多大”。而腿围的降低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并不是很大。比如腿最细的那部分人(按人群中的2.5%计算),其发病率也只有腿围在临界值以上的那部分人的两倍多。
最后,还有对于人们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比如物理训练)让大腿变粗之后,是不是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总而言之,这样一项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非常严肃的研究,在学术同行眼里还有着许多漏洞。在科学上,它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证实或者否定。
在此之前,时尚女性们大可以只把它当作娱乐,比如腿粗的女性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腿粗,我健康!而美腿的女性也不用那么纠结:那个结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00113/2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