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15种流行说法大揭底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1/22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妈妈的提醒、同事的建议、朋友的忠告……从怀孕那一天起,你可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经验之谈”有哪些是不正确的呢?到底谁说得对?我们该怎样辨别它们的正误呢?

   关于生男生女

  1.“办公室的同事告诉我,肚子尖尖的是男宝宝,肚子圆圆的是女宝宝。”

  实际上,你肚子的形状与宝宝的性别没有任何关系。肚子的形状是由你子宫的位置、皮肤的弹I生以及骨盆的形态等决定的。

  虽然这种猜测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但也有民俗学家认为它有一定的准确率,可谓是一种经验分享。不过,对你来说,只需要把它当作一种很愉快的“猜谜游戏”,不必过分紧张。等小宝宝出生后,谜底自然会揭开。

  2.“人们一直说‘酸儿辣女’。可是我的口味一直在变化,孕早期喜欢大口大口地喝醋,到了孕中期又开始喜欢吃辣的了!”

  在我国民间,确实有“酸儿辣女”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从医学角度讲,准妈妈出现食欲和味觉方面的变化,比如食欲下降,对气味敏感,喜欢吃酸的、辣的或者一些口味很怪的食物等,都属于正常的妊娠生理反应。这是由于准妈妈的内分泌有所改变,新陈代谢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继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了影响。此外,准妈妈的口味还会受到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家庭饮食习惯的影响。所以,仅从准妈妈口味的变化来判断宝宝的性别是站不住脚的。

  3.“我嫂子说,我脸上之所以长这么多妊娠斑,是因为我怀的是女孩。”

  除了你这里所说的,还有人说:“是因为女宝宝要抢走母亲的美丽,所以,母亲的脸上才会长斑。”实际上,妊娠斑和生男生女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准妈妈内分泌的改变,引起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功能增强,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增加,才会引来一群群褐色的小蝴蝶飞到你的脸上,这就是让很多准妈妈都很烦恼的“蝴蝶斑”,也就是“妊娠斑”。脸上长了妊娠斑,你不用担心。一般,产后数月,它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最终将完全消失。

  4.“我的朋友告诉我,早上害喜生女宝宝,而我现在就是早上害喜。”

  目前,关于害喜的原因,还不是很明了。不过一般都认为是“在孕期这种新的状态下,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时所引起的功能异常”。在孕期,你体内的激素会急剧增加,体液的环境也会急剧改变。此外,你的自律神经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每个人的适应情况,害喜有轻有重,时间有长有短。除了体质的关系,当时的身体状况、情绪、生活环境对害喜反应的强弱也会有影响。所以,虽然你目前是早上害喜,但是宝宝的性别却还是个未知数。

  关于饮食,究竟有多少禁忌?

  5.“我母亲建议我尽量多吃水果,她说那样孩子会长得又白又水灵。”

  新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准妈妈和胎宝宝来说,都是很不错的食品。另外,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准妈妈便秘。

  不过,虽说吃新鲜水果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你需要根据自身的体重增长以及血糖的情况来适当地控制吃水果的量,以免摄入过多的糖分造成体重增长过快或者出现孕期糖尿病。

  此外,在孕期,除了需要多吃一些水果外,还要注意增加鱼、蛋、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含钙丰富的奶类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等。

  6.“最近,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孕期可以喝茶。”

  人们经常说咖啡和茶可以提神,这是因为咖啡和茶中含有一些可以使人兴奋的物质——咖啡因。在一段时间内,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咖啡因有致基因突变和致癌的作用,但目前尚未见到饮用咖啡或茶与人类致畸有直接关系的报道。虽然一些文献认为适量饮用咖啡或茶,不会造成流产,美国儿科学会也认为母亲饮用适量咖啡或茶时可以哺乳,但临床医生更多考虑到咖啡因有使子宫平滑肌兴奋的作用,这会增加流产风险,因此,一般不建议孕期饮用咖啡。如果你酷爱喝咖啡,也要有节制,每天最多一小杯。至于饮茶,一般建议饮用绿茶,而且是淡茶。如果有先兆流产的征兆,还是以不饮为宜。

  7.“一个朋友建议我在孕期多吃些人参这类补品,可以补补元气。”

  在很多人心目中,人参是滋补、调养身体的珍品。但是,你知道吗?人参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受用”的。中医一般只建议那些“气虚”的准妈妈才可以适量地使用人参,以达到补气、安胎的效果。对于某些实热体质。或孕后期体质偏热的准妈妈来说,如果服用人参这类温热补品,不但不能补元气,反而会对腹中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请医生来定夺。

推荐阅读:

怀孕期 孕妇的站坐有学问

怀孕期间孕妇饮食禁忌14问

怀孕期准妈妈勿犯19个错误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30122/891694.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黎建红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