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闹钟竟是女人健康杀手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9/26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不少人睡觉前都会调校好闹钟,以便明早起来方便,尤其是现在秋冬季节,早上要离开暖烘烘的被窝简直一万个不情愿。而现在手机都有闹钟功能,不少人都以手机的闹钟来代替闹钟,不过,你又知道,每天用闹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人睡觉前都会调校好闹钟,以便明早起来方便,尤其是现在秋冬季节,早上要离开暖烘烘的被窝简直一万个不情愿。而现在手机都有闹钟功能,不少人都以手机的闹钟来代替闹钟,不过,你又知道,每天用闹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闹钟铃声太大,竟然引发了高血压。年纪轻轻的高小姐竟被发现有高血压,这令她及同事们大感意外,在医生仔细追问下才得知病因。

  今年28岁的高小姐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经常加班到很晚的她,为了保证第二天早晨能起床,她总是把手机闹钟铃音设置到最大音量,并且放在床头离脑袋最近的地方。

  时间一长,她明显感到每当早晨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心跳会骤然加快,身体极不舒服,有种头昏脑涨的感觉。她以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大导致出现这种状况,一直没太在意,直到公司组织体检时查出她患有高血压。

  医师指出,长期被刺耳的闹钟声惊醒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人在深度睡眠中突然被闹钟叫醒,会引起身体保护性的条件反射,体内肾上腺素水平迅速提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压升高,长期受到这种刺激,很可能导致一系列睡眠问题,甚至引发高血压。

  常被闹钟吵醒还会带来更多疾病

  闹铃声也会增加你全面的压力水平。突然的噪声会引起身体保护性的条件反射“战斗或逃跑”,提高肾上腺素水平。专门研究如何处理这种疾病的医生认为,虽然床头钟可能对你按时上班会有好处,但如果这种被激活的状态持续数天、数周、数月,就将导致慢性压力。压力会带来高血压、睡眠问题和精神压抑。

  参与被闹钟吵醒试验的人最好成绩仅是正常状态的65%,这相当于喝醉了酒——参与者的表现比他们被剥夺26小时的睡眠还要糟糕。虽然在醒后最初的十分钟内严重的影响会逐渐减轻,但一些损害在醒后的两小时还能被发现。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将会牵连到那些需要被唤醒后立即以最佳状态履行自己职责的工作人员,例如:消防队员、医生和其它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人们。

  技术人员解释说,电子表会发出电磁场,虽然现在的电子表比以前的要好多了,但它们仍然会产生电磁场。关于电子表的放射线对健康的危害问题还在不断地争论中,但一些人相信这会导致癌症,特别是小孩患癌,并且还会带来一系列其它的神经问题。

  光线是体内生物钟的闹钟

  当早上人体生物钟感受到了出现的太阳光线后,体内的褪黑素分泌减少,血清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各部分逐渐从熟睡过渡到浅睡,直到醒来。

  冬夏睡眠有区别

  夏季睡眠时间比秋冬季平均要短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夏季太阳升得早,人体受到光线照射后,早早地自然醒来令人舒服。而秋冬和初春时,早上阳光 出现得较晚,醒来时未经历早晨阳光的刺激,同样未得到明显指令的器官零件和相关分泌腺体仍在瞌睡,但我们不得不忙活起床了,这会让我们的脑、心脏及身体某 些部分感到特别不爽,情绪低落、心慌、睡不醒的感觉渐已成早起第一餐了。夏季醒来后,身体功能很快从睡眠状态恢复正常,而秋冬则较难。所以,夏季即使起得早也不会不舒服,秋冬即使不赖床也浑身难受。严重有起床不爽症状的人甚至会患上冬季抑郁和季节性失调症。

  “睡梦中被闹钟吵醒,然后极不情愿地关掉它接着睡,最后万不得已才爬起身来,急急忙忙去上班。”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尤其到了冬天,暖和舒服的被窝更是让人不舍得离开。但为了上班不迟到,很多人会把起床闹钟定得提前点,然后利用这段时间抓紧睡一会,认为这样可以补充睡眠,提高精神。其实并非如此,最新一期的美国《预防》杂志就指出,闹钟响了几次后才起床的人,反而不清醒、没精神。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睡眠障碍中心博士乔迪麦德说,长时间的睡眠一旦被吵醒,就很难再进入到有效的睡眠中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早晨你必须7点起床,而把闹钟定到6:40,闹钟响后,你的大脑会有意识地接收这样的信息,并提醒你还有20分钟就要起床了。这时,你想继续睡觉,虽然满足了心理上的要求,但你的大脑还会不断发出提醒,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醒来后的感觉会更累。相反,如果按点起床,就让闹钟响一次,醒后就会精神焕发。

推荐阅读:

均衡营养 白领饮食牢记八个诀窍

导致白领“孕力”差 八大恶习

白领短命活法 你中招了吗?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20926/824509.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黎建红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