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因素易导致女性自然流产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8/9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女性怀孕了怎么才能保胎不流产呢?可是很多女性在怀孕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自然流产的。什么因素能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呢?

  3.全身性疾病

  准妈妈若患有流感、伤寒、肺炎等急性传染病,细菌毒素或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通过胎盘进入胎宝宝体内,使胎宝宝停止发育导致流产。高热可引起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

  准妈妈如患有重度贫血、心力衰竭、慢性肾炎或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因胎盘梗塞及子宫内缺氧而使胎宝宝畸形,从而导致流产。还有一些情况并不常见,如准妈妈患有严重疾病的时候,引发严重的营养不良,有可能使胚胎无法持续发育,最终导致流产。

  4.子宫畸形

  准妈妈若是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子宫纵隔及子宫发育不良等)均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不良而导致流产;子宫内口松驰或宫颈深度裂伤都会引起胎膜早破而发生晚期流产。初次孕检特别重要,因为通常在初次孕检中,利用妇科窥器检查,就可以了解准妈妈阴道、宫颈情况,排除准妈妈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可能。如果查出有异常,准妈妈就应该遵循医嘱,及早处理。否则如果被动流产,对准妈妈的身体损伤会更大。

  5.内分泌异常

  胎宝宝主要通过胎盘吸收母体的营养物质,如果胎盘发育不良或出现疾病,胎宝宝就会因得不到营养物质而停止生长引起流产。内分泌的异常会使胎盘受到严重影响:黄体功能不足往往影响蜕膜、胎盘而发生流产;孕激素分泌不足时,会使子宫蜕膜发育不良,从而影响受精卵的发育引起流产;前列腺素增多,会引起子宫肌肉的频繁收缩,也会导致流产;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会使细胞氧化能力产生障碍,进而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而导致流产。

  6.有过引产、流产史

  准妈妈有过引产史的流产发生率将增加10倍。引产次数越多,未来妊娠流产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有过人工流产、带宫内节育器及口服避孕药史者,流产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通常医生会建议做过人流手术之后至少一年半后再准备怀孕,做过药流至少一年后再怀孕。如果长效口服避孕药,要停药3到6个月后再计划怀孕,口服短效避孕药停药以后要恢复一次月经才可以怀孕。

  7.父亲因素导致流产

  受精卵异常是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在妊娠头两个月的流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精子和卵子有某种缺陷,以致使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而终止。

  有关研究显示,大约有10%-15%的准爸爸的精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这有可能影响胚胎发育,最终导致流产。少精症是因精子数量少,与卵子相遇的机会就少;精子畸形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精子内遗传物质异常,如大头精子多为双倍体精子,双倍体精子受孕,胚胎为多倍体,因而发生流产。

  8.意外伤害导致流产

  当准妈妈妊娠期特别是妊娠早期,受到外力的撞击、挤压、跌倒、参加重体力劳动、做剧烈的体育运动、进行腹部手术或阑尾炎,也会引起子宫收缩而造成流产。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忧伤等精神创伤也会引起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准妈妈的家人应特别注意,如果在孕期有亲朋去世,家人应尽量安抚准妈妈,并适时用其他事情转移准妈妈的注意力,以免其过度悲伤而导致流产。

  9.不良习惯导致流产

  准妈妈若是酗酒,乙醇会直接对胎宝宝造成伤害,还会干扰胎盘和胎宝宝血液循环导致胎宝宝死亡而流产;大量吸烟(包括被动吸烟)会使胎盘血液流量减少,也可使得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复杂变化,二者均可导致胎宝宝宫内发育迟缓或流产。为了胎宝宝的健康,妈妈是否该考虑早早改变一下自己的不良习惯了?

  10.环境因素导致流产

  不良环境因素很多,可以直接或间接对胚胎或胎宝宝造成损害。过多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砷、铅、苯、甲醛、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及放射性物质,可导致胚胎基因发生突变致胎宝宝死亡而流产,也就是说,准妈妈应该尽量少在新装修的房间里,也尽量少去污染严重的工地、化学实验室、医院的放射科等地方。严重的噪音和震动、高温环境等也会导致胎盘意外损伤而造成流产,如果准妈妈工作在高噪音、震动、高温环境中,应该尽早调动工作或请假休息。

  11.不明原因的流产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就现在的检测技术而言,目前仍然大约有30%的流产还找不出致病因素,称为原因不明性流产。但准妈妈一定不要因此而紧张,其实能碰上不明原因流产的几率非常低,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保胎也非常重要。

推荐阅读:

惊!孕妇吃胃复安可能诱发流产

警惕!适孕女性谨慎服用胃药

警惕!这些食物孕妇千万不要碰

小心 女人太瘦也会导致流产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120809/771414.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duyanan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