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该警惕:腐蚀夫妻感情的6种毒素(图)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08/4/10 来源:《时尚健康》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关键词诸如:理解、宽容、体贴、信任、爱情、忠诚、康乐、和谐的性……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只要想想以上关键词的反义词,一本不幸婚史就可以重新构筑一本字典。听烦了幸福婚姻的谆谆教导,不如让我们反过来看:什么细节和做法能促成一段糟糕的婚姻呢?
对照美国心理学家的诙谐分析,看看你是否正在无意识地遵从。避免了有害“物质”,婚姻的健康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错误的结婚理由:
有两种办法可以让婚姻注定痛苦。一要有错误的结婚原因,二要选错配偶。
逃避某种糟糕处境是比较常见的错误结婚原因。这包括摆脱贫困、躲避上学、避免为生计奔波等等。其中逃离家庭约束是最普遍的,它造就了21岁以下夫妇81%的糟糕婚姻。
如果还要铁了心享受痛苦,就拿怀孕当结婚和摆脱家庭的原因。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SplitPage$
选错配偶:
选错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要对方的缺点有别于己;二要下定决心把这些缺点改掉。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经典的莫过于认真的一方爱上了逍遥自在的另一方,并且双方都企图改变对方。
错误的结婚理由加上看错了人是制造婚姻不幸最简单的办法。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SplitPage$
争吵:
如果性痛苦意味着说不出口的不幸,吵架和动手可就痛快多了。
找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预备着,结束争吵的办法可以走两个极端:一是抽身而退,自己生闷气。
二是采取暴力,不但能带来惊讶和尴尬,而且同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嫌吵架和暴力还不痛快,可以加上酗酒、毒品和其他能上瘾的药。
所有这些,包括性生活的不和谐能让痛苦贯穿婚姻全过程。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SplitPage$
新婚伊始:
刚结婚的夫妻抓紧机会让岳父岳母干扰婚姻是招引麻烦的好办法。
争论回谁家过节就很有效。如果父母帮着买了房子,或赞助了婚事,夫妻就有义务不远离父母,并把老辈家庭关系的压力带到婚姻关系中。
如果再牵扯到就业因素就更好了。如在妻子要求下,丈夫到岳父的公司工作。由此引发岳父干涉婚姻的一系列争吵。
丈夫对工作的任何抱怨都会被妻子当成对娘家的不满,并遭受奚落:要不是我爸咱俩怎么生活?还不是我爸成全了你这个没出息的?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SplitPage$
孩子:
有了孩子提供了花样翻新的机会,夫妻自然要被栓在一起履行新的责任,分享新的痛苦:要不要孩子?有了生不生?都可以成为激烈争论的题目。
怀孕期则可以这样制造痛苦:一、妻子全神贯注于胎儿,忽视与丈夫的情感交流。或者相反,丈夫无视妻子怀孕的事实,抱怨她没有尽到持家的责任。
二、妻子在怀孕期间通常认为自己难看了、不够优雅和缺乏吸引力。丈夫则乘机而入,和别的女人寻欢作乐、酗酒、在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远走高飞,尤其是分娩时不在妻子身边。
孩子出生以后,制造痛苦的机会更多了。整天的连哭带闹、大病小灾能不让人心烦意乱?再不就是夫妻双方都忙着逗孩子取乐,不但忽视了对方,而且为抚育问题不断争吵。
岳父岳母也来添乱,4个长辈各抒己见,提出互相矛盾的建议,还说都是为了孩子好。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SplitPage$
外遇:
金字塔所以稳固是因为三角形的结构,想收获稳定的痛苦就找个第三者。
最能伤害配偶感情的外遇有三种类型:一、刻薄型。勾搭上配偶最好的朋友,要不然就找个和配偶年轻时相仿的对象,公司里的下属也行,不但能丢了饭碗,而且彻底动摇家庭的经济基础。
二、困惑型。比如妻子时尚优雅,而丈夫居然找了个粗俗无知的女人鬼混;再比如,妻子高贵理性,却搞上了80岁的老头子或者女儿的男朋友。这种外遇不但伤害感情,还能让受害方困惑不解:该不该叫精神病大夫?
三、捕风捉影型。只要让一方相信第三者确实存在就可以了。具体做法包括:接电话时反常、厨房水池里残留的电话号码、偶尔下班后不按时回家等等。技巧丰富的人还可以放烟幕指引配偶捕风捉影,以掩盖实际的出轨。这叫一石二鸟,同时获得两份不幸。
有个男人擅长此道,包了二奶还生了孩子。他每天吃两顿晚饭,跟两个女人争论同一件事。
直击医网女性情感频道: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情爱宝典、情感口述、美女美图STRONG>、性爱秘笈、情感测试的精彩内容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080410/1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