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水流个不停怎么办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等到宝宝4-5个月大了,辅食添加对宝宝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当唾液分泌稍多或是宝宝高兴、嬉笑时,可能就会因无法将分泌出来的口水全部吞咽下去,而漫过大堤,流出口外。

  

  在新生儿时期唾液腺不发达,宝宝口水仅足够湿润口腔黏膜,再加上此时宝宝只吃奶或流质食品,这些食品对唾液腺的刺激不大,唾液腺的分泌量就很少,所以新生儿很少流口水。等到宝宝4-5个月大了,辅食添加对宝宝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当唾液分泌稍多或是宝宝高兴、嬉笑时,可能就会因无法将分泌出来的口水全部吞咽下去,而漫过大堤,流出口外。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长到6-7个月时,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齿。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此外,一些疾病也可引起的口水泛滥。如口腔炎、咽炎、脑发育不良、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呆小症等。

  口水的功能与口水多的烦恼

  口水是个宝,不要小看口水的重要性,其实它的功能很多,如可帮助淀粉类食物进行消化和分解;可促进吞咽、刺激味蕾发育,提高宝宝食欲;保持口腔潮湿,维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保护宝宝的口腔黏膜免遭病菌侵犯、防止蛀牙;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发音、说话等语言功能的发育。但是,口水过多就让人讨厌了,它外观显得脏兮兮的,不招人喜欢;口水偏酸性,其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消化酶,所以当口水流到嘴角、脸庞、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肤时,很容易让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被腐蚀,或是因为潮湿而导致霉菌感染,产生发红或湿疹等皮肤疾病。

  口水泛滥防治方法

  预防宝宝口水泛滥的方法有:

  ⑴喂食辅食

  坚守喂辅食的原则,是训练宝宝吞咽能力的最好方法。从宝宝4个月左右开始,妈妈就开始喂辅食,从泥、半固体至固体的逐渐添加过程中,除可让孩子适应成人的饮食,还可训练咀嚼、吞咽的能力,对宝宝口腔肌肉的运用有绝对的帮助,妈妈千万不要偷懒。但提醒妈妈应使用正确的喂食方法,以免给宝宝错误的示范,剥夺了宝宝咀嚼初期训练的机会。

  ⑵吸吮奶嘴

  让宝宝吸吮安抚奶嘴,也是训练吸吮能力的好办法,不过建议妈妈应尽量在宝宝1岁前戒掉,才不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宝宝口水泛滥护理方法

  ⑴应该经常帮宝宝擦拭不小心流出来的口水,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以避免湿疹的发生。擦拭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尽量避免用含香精的湿纸巾帮宝宝擦拭脸部,以免刺激肌肤。

  ⑵给宝宝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要经常洗烫。

  ⑶常用温水洗净口水流到处,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

  ⑷给宝宝围上围嘴,以防止口水弄脏衣服。

  ⑸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或者局部出现了疹子或糜烂,就要去医院检查,看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在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肌肤清洁、干爽,并可依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局部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最好在宝宝睡前或趁宝宝睡觉时擦药,以免宝宝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

$SplitPage$

  超赞“抗洪”产品

  婴儿专用小毛巾

  全棉精纺出来的小毛巾特别柔软、吸水性好,适合宝宝娇嫩的皮肤。选购时,应该选择浅色系列,这样清洗时容易辨别上面污物的性状。纱布材质的新生儿专用毛巾,也是不错的选择。

  宝宝口水巾

  表面全棉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对肌肤无刺激。内衬有防水层,就算口水浸湿了口水巾,也不会秧及宝宝的衣服。

  优生拇指型安抚奶嘴

  由食品级硅胶制成,无色无味、安全无毒、超强耐高温。拇指型设计,更适合宝宝的吸吮动作。

  贝亲婴儿凡士林

  凡士林是温和的油脂,可以保护宝宝的下巴及颈部皮肤,防止口水损伤角质层。

  医用口罩

  民间高手都是使用医用口罩来对付宝宝的口水的,因为它卫生、安全、吸水性能无比卓越。把两边的带子,绑在宝宝的手臂上,就可以替代口水巾了。

相关阅读: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喝水吗?

>>>更多呵护宝宝文章,进入医网女性母婴频道


本文来源: http://lady.ewsos.com/a/20071221/11955.html

责任编辑:陈彦婷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