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做心理测试?
医网摘要:我们为什么爱做心理测试?许多人对测评上瘾,非要测出一个“好”的结果不可。有时信任感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对周围人,更多的时候对自己也失去了信任感。
所以说,有效工具的应用是可以有助于人的“天命”定位的。开玩笑地想象一下,如果孔子也能在早年用用霍兰德测评,也许他可以更早地给自己定位要做一名伟大的教师。但他没有这样的工具可用,只好周游列国几十载,五十岁了才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所以,一方面人们有了解的冲动,一方面心理学里早有一些可用方法,终于使得这些方法可以为更多人创造人生价值。
只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路”,同时越来越少的人具有“拉车”精神。每个人都在寻找捷径,都忙得不可开交,都没有时间沟通交流,而是守着自己的独门捷径想着垄断与专利,梦想着实践《富爸爸,穷爸爸》所教导的“被动成功”。
这就是测评的第二个底层心态──对别人信任成本增长,只好求诸工具,并努力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我是谁”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自己是“谁”。为了认同自己到底是“谁”就需要有一个赖以比较、定位的框架与坐标,而这个框架与坐标就是测评工具可以给予的东西。
以前的人们都没那么忙,大家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互动、与朋友的切磋,慢慢对自己有一个了解与定位。这个过程就如同周哈里窗给出的四象限思考: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盲目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潜在我”。
缺了老师、朋友、同学的坐标,只好寻找工具化坐标了。从此以后,你与朋友互动就不再啰嗦一起经历的小故事,而直接说起“我是考拉型,你呢?”这个世界变得多么简洁明了。当听到朋友也是“考拉型”之后,那种归属、认同感,简直无法形容。世界已经被这些工具划分出了格子,生活从此可以更有节奏和秩序了!
就像以前去银行办事,从来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排队。但其实并不是排队本身,而是不知道可能要排多久,而且不清楚排到了是否还要重新再排。工具似乎使人们增强了自我把握力,就像拿到了号码牌,等待的时间可以预估,然后可以自行安排。
时代特征奠定了测评的广泛应用,但要注意的是,许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借助工具在探索自己的定位,而是想证明自己已有的选择。这就像在森林里找一只熊,结果只找到了一只兔子,却可以用枪逼着兔子承认自己就是熊。
结果呢,许多人对测评上瘾,非要测出一个“好”的结果不可。有时信任感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对周围人,更多的时候对自己也失去了信任感。接着,许多市场专家就投用户所好,编出大量的测评工具。但你能相信让你说说早晨起床先叠被子还是先拉开窗帘,然后就可以判断未来适合你发展的空间吗?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